腫瘤營養重要性近年來被醫界大幅重視,因為營養不良及體重下降易造成病患免疫力失調或無法繼續療程,導致存活率降低,因此營養支持為腫瘤治療中重要的一環。
由於癌細胞本身會導致癌症病人身體處於高度異化代謝狀態,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有早飽現象及抑制食慾,造成厭食及惡病質;加上癌細胞刺激細胞激素 ( 如IL-1、IL-6、Interferon-γ、TNF ) 分泌誘發脂肪及蛋白質分解,進而影響營養狀態;此外,癌症治療過程,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等副作用也可能造成腸胃系統影響,導致食慾不振、消化吸收變差,使得癌症病患更需要注意高熱量、高蛋白營養素的補充。
可惜的是,目前許多民眾對於癌症患者營養觀念並不正確,例如:「吃太營養會讓癌細胞長太快」、「吃排毒餐對於癌症病人可排毒」、「癌症病人不可食用鴨肉、 芒果... 等食物」,導致癌症病人營養每況愈下;或部分病人雖擁有正確營養補充觀念,但因口腔疼痛、吞嚥困難、沒有胃口、噁心嘔吐或味覺改變等因素無法吃下充足的食物。因此額外以補充方式來滿足癌症患者所需營養素、蛋白質及熱量是必須的,因積極性營養介入可明顯改善病人的營養,除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外,還可減低腸胃道的症狀、減緩體重的下降及增加病人活動力。
營養素對於癌症病人之角色,除維持身體均衡營養之外,目前也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營養素對於癌症的控制及預防癌症治療時的副作用是有幫助。一項針對84位 乳癌患者在接受化學治療外,額外補充輔酵素Q10、維生素B2與菸鹼素等營養素,結果顯示與只有接受化學治療之患者相比,體內細胞激素 ( IL-1β、IL-6、IL-8、TNF-α ) 及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 ( VEGF ) 等數值皆顯著下降,且隨著營養素補充時間愈長,數值下降愈多,顯示體內發炎反應可隨著額外營養素補充而下降並抑制腫瘤血管新生;且有趣的是,在2008年的連續性實驗結果也發現,與乳癌細胞及腫瘤形成相關之DNA甲基化,不論是否有使用化療藥物治療,患者體內DNA甲基化皆會表現,但使用營養素補充之後,DNA甲基化即會消失,因此證明在化療藥物治療之下必須佐以營養素之補充,才可保護細胞正常化;接著在2009年連續性實驗則發現使用營養素可保護接受化學治療患者肝臟細胞及增加體內消化酵素等作用,減少藥物毒性對身體細胞之傷害。
因此對於癌症病患來說,除了需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及熱量之外,許多額外營養素補充也非常重要,如輔酵素Q10、完整B群、高品質蛋白質、omega-3脂肪酸 ( 天然三酸甘油酯形式的魚油 ) 、硒、鋅、鉬等微量礦物質,天然維生素E、Beta胡蘿蔔素、抗氧化營養素等的適當加強使用,都能使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中保護正常細胞、降低化放療的副作用、增加化療藥物的作用、延長存活及提高生活品質。